斑驳沧桑的砖雕背后是生动的人文变迁

2019-07-24 21:40

砖雕,是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中的门类,指在青砖上雕出山水、花卉、走兽、人物等图案。1月6日,由中北大学主办的晋派砖雕艺术巡展在太原美术馆开 幕,100余件精美砖雕作品,从汉至金、至明清乃至于现代,基本完整地展现了砖雕艺术的发展和衍变。该项目,还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的支持。中北大 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人伟说:“该项目是我省高校第一次获得国家艺术基金工艺美术类传播推广项目,是国家艺术基金委对山西民间美术在全国的影响力以及中北大 学多年致力于非遗传承与保护工作的认可。”

  砖雕是建筑的一部分。现存宋元古代建筑,山西占到全国的70%以上,自然也成为砖雕艺术的宝库。而将砖雕运用到建筑上,历史十分久远。在《左传》中,就有“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的记载。

  但是,这同时也说明,在以崇尚俭朴为主流价值观的古代,“雕墙”是一种被批评的奢侈行为。在晋派砖雕艺术展上,我们所能见到的在建筑上使用的砖雕,主要为瓦当、滴水,而更多的砖雕作品,出现在墓葬中。

   在“事死如事生”的传统观念下,古人用砖雕(还有壁画、陶俑),展现墓主的生平和日常生活,表达升入天堂的美好愿望,同时也常有护卫墓主的力士、猛兽形 象。侯马的金代董玘坚墓,墓室不足5平米,而砖雕布满全室,雕刻有模仿木结构的斗拱、藻井、大门、隔扇以及屏风、花卉、鸟禽、人物、演戏场面,是金代墓室 砖雕的代表作品。

  等到明清时期,砖雕从地下走到地上,成为建筑最主要的装饰。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变化,缘于当时商人群体的兴起。商人在古代社 会地位并不高,处于“士农工商”四民之末,但商人们却占有大量的社会财富,他们在挣了钱之后,大肆兴建屋宇院落,山西的大院,苏杭的园林,都是明清商人的 杰作。现在,众所周知,明清有十大商帮之说,其中晋商、徽商实力最为雄厚,而在砖雕艺术上,也是“北晋南徽”并称,这并非简单的巧合。

  只是, 中国古代社会毕竟在礼法观念笼罩下,商人所建的大院园林,无论占地多广,但墙有多高,门有多宽,房屋几间,都有定制,不能超出一分,如此一来,逞奇斗富, 耀示世人,则都靠砖雕这样的建筑附着。山西的王家大院,被称为民间“故宫”,有“王家归来不看院”之说,而它的看点,其一便是三雕——砖雕、石雕、木雕。

   晋派砖雕艺术展上的明清砖雕,并不能确定来自于晋商哪家豪族,甚至未必出于大富之家,然而雕工之精细、构思之精巧、内容之丰富,都令人叹为观止,而从整 体上观察,又无不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展现着传统民风习俗,传播着传统道德价值,见微知著,是了解和进入中国传统民间社会的一个非常好的窗口。

   砖雕的存在如此广泛,形制又如此精美,但太原美术馆馆长王鼎说,将砖雕作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形式展览,此前还没有过。其中原因并不难理解,因为砖雕本身, 只是建筑的装饰,是一种附属的产物。现在,传统的四合院早被高楼大厦代替,古代的建筑样式,在今天已经难以再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砖雕也就失去了 它的现实功能,但这却不意味着砖雕失去了存在的理由。恰恰相反,摆脱了古代建筑从属的地位,砖雕获得了新生——这次巡展的推出,就可以证明,至少在部分艺 术家的眼中,砖雕已经具备了独特的艺术生命。